如何看待诗词中的重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08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22:22

重字即字词的重复使用, 在汉语古典诗词当中, 重字时有运用, 且极具美学效果。谈起重字, 人们不免想起叠字, 但叠字只是重字的其中一种情况。换言之, 重字包括叠宇, 叠宇却不能包括重字。在汉语古典诗词当中, 重字的使用, 概有如下几种情形:

一、简单重复。

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出自李白: 《静夜思》

三行两用“ 明”字, 两用“月”字, 三、四行“举头,“ 低头”中,两用“ 头”字。一般说来, 在古诗绝句中, 因为篇幅短小, 应该尽量避免字词的重复。但是, 此诗中汉字的反复使用。虽是简单重复, 却不显累赞冗余。

二、形成叠宇。

如: 漾漾带山光, 澄澄倒林影。那知石上喧, 却忆山中静。

出自皇前曾: 《山下泉》

反复使用的字, 不仅形式相连, 而且意义相等, 谓之叠字。叠字、叠句, 在诗、词、曲中并不少见。两字重叠, 往往使原来平淡的句子, 境界开阔, 情趣横生。

叠字, 有的精微细致地描摹刻画了客观事物的动态, 有的深切真挚地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状物还是抒情, 均达到拟声、摹形、传神的境地, 使诗句音节琅琅, 形象栩栩欲活” 。汉语语言单字成音的特征, 在叠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形成顶真。

如: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觉莺语太丁宁。

出自—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 其一) 》

“ 眼见客愁愁不醒”中, 按照节奏, 读作“ 眼见客愁—愁不醒”。这样,“ 愁”字就形成诗行内部的顶真。

四、形成叠词。

如: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出自李白: 《山中与幽人对酌》

前两个“一杯”形成叠词, 兼与后面之“一杯”形成反复。《峭阳诗说》云: 作诗用字, 切忌相犯, 亦有犯而能巧者。太白诗“一杯一杯复一杯”, 反不觉犯。夫太白先有意立, 故七字六犯, 而语势益健, 读之不觉其长。

五、形成对比。

如: 沙上见曰出, 沙上见曰没。悔向万里来, 功名是何物。

出自岑参: 《曰没贺延碛作》

两个“沙上”, 联缀的却是“日出” 与“日没”, 对比之意, 自是昭然。关于刘诗, 《唐诗选》云: 两“自”字, 有情、无情之别 。

参考资料:中国知网-重字与汉诗英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22:22

[转载]【诗词禁忌和融通】——如何看诗中“重”字
(2015-05-26 15:16:43)
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发

原文地址:【诗词禁忌和融通】——如何看诗中“重”字作者:铃歌
对于诗中重字可以说争议很大,正反方各执一词,且都可以拿出什么经典诗作、伟大诗人进行证明。我的看法是我们都不必在这些非主要地方过多的化费精力。近体诗最主要是格律,当然还有韵,无韵则不能成其诗。重字视内容而定!

一、近体诗的重字:
近体诗应力避重字。有时我们看到某些名篇的重复,那是有规则的重复,
诸如: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之类,那是合理的。像崔颢的《黄鹤楼》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也是正常的重复,但颔联“黄鹤”复出,那就不好了。无规则的重复必然是违律的。

我们来看下面这些诗,这些诗都算得上唐诗中的精品了。: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韩翃《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韩诗颈联对句“心期卧已赊”与诗的末句“不觉已鸣鸦”,“已”字重出。其实这首诗是可以避免的,把“心期卧已赊”句中的“已”字换成“亦”字不就得了。句意是说“希望邈茫”,更“亦”不改变原义。

(杜甫《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酒无渌,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杜诗《对雪》首尾二联“愁”字重出。莫若将末句“愁坐”酌改为“面壁”,“面壁正书空”,或许意味还深长一些。

(杜甫《曲江二首》之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瓢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曲江》其一的一二联“花”字重出。“一片花飞减却春”,有的版本将“花飞”二字颠倒为“飞花”意思与平仄未尝稍变。如果把“飞花”再改为“飞红”——“一片飞红减却春”,既避免了重复,且较原句觉妙。

(杜甫《曲江二首》)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其二之首联,出句有“日日”,对句又出现“每日”,“日”字重出,且“日日”与“每日”完全同意,在诗里则为“雷同”,须要避忌。莫若将“每日”改为“每每”,“每每江头尽醉归”。既然“日日”典春衣沽酒,沽酒又期在必醉,所以换为“每每”二字丝毫没有改变原意。

出现重字现象,其原因主要(可能)是传钞或制版之误,当然也有作者忙中未遑关顾的情况。诗中无规则的重字有违格律,不符“法度”,但对名篇来说只是微疵,瑕不掩瑜。最讨厌的是那些厚古薄今,迷信名人、权威的先生对篇中的病疵不但不能正视,反而以之为楷则,大家之所以为大家,纷纷赞美之,效法之。你如果加以指瑕,则说你说三道四,不懂诗,对你讥讽之,嘲笑之。对重字、违律(其实重字也是违律)且草率为之的《静夜思》被誉为“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妙绝古今”、“五绝之典范”,把严重失粘的律绝称之为“**体”(如李白的《凤凰台》及其他),就因为作者是大家 ,故句为伟人典,谬误也当成经典,超级崇拜,那就太那个了!

二、谈格律诗中的文字重复问题:
  格律诗中,有文字“避同”之说,即避免同字重复。这属于一般性常识。但是,格律诗中的“避同”,指的是非修辞性重复,不包括修辞性重复。曾有人没弄清这两者的区别,用修辞性重复的例证来反驳“避同”之说,从而出现所指对象的错位现象。我们在这里对格律诗中的修辞性重复和非修辞性重复加以区分的基础上,来讨论格律诗中的“避同”问题。
  汉魏以前的古诗,在文字上是可以重复的,理论上也没有避免“重出”、防止“相犯”的说法。六朝以来,随着诗歌形式的日趋精致,便有了避免“重出”、防止“相犯”之说。这个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已经明确地提出来了。他的原话是:“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诗》、《*》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意思是说,《诗经》和《楚辞》善于融会贯通,并不在意于重出、相犯的问题,近世则忌讳诗中出现同字。当然,如果重字不得不要时,则是可以相犯的。按照刘勰的意见,“忌同”未尝不可,但也可以灵活对待,不必死拘规则。
  唐代格律诗形成后,进一步明确了同字“相犯”的问题,即在一首诗中,应尽量避免文字上的重复。只是在格律诗中的“避同”,不包括修辞意义上的文字重复,即修辞性重复不在“相犯”之列。

格律诗中,常见的修辞性重复有三类情况:
一类是叠字,
一类是顶针,
一类是复辞。

  叠字这种修辞格在传统诗歌中使用十分广泛,《诗经》中就有大量的叠字句。格律诗形成后,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采用叠字来突出语言表达的音韵感和节奏感,强化摹状、抒情的效果。
如:
“萧萧班马鸣”(李白),
“飘飘何所似”(杜甫),
“漠漠水田飞白鹭”(王维),
“翦翦轻风阵阵寒”(王安石),
“青山历历乡关梦”(元好问)等等。
显而易见,叠字不是“相犯”,兹理易明,无须赘述。
 以顶针修辞格出现的文字重复,在格律诗中虽不多见,但同样存在。顶针指的是上句末尾字、词与下句开头字、词相同,构成一种回环相扣的表达效果。如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即顶针格的应用。由于传统诗句高度简练,句式往往是经过压缩的,因而顶针这种辞格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就是将两字用于同句之内,同字相连,表面上看似叠字,实际上不是作为修辞格的叠字。比如说,“月光如水水如天”、“自是不归归不得”(崔涂)之类的句子的重字,便是如此,因为它实际上是两句的压缩。“月光如水水如天”,用口语表达就是“月光如同水,水如同天”。
  在复辞这种修辞格中,重复的字、词不是相连的,而是被其他文字隔开来,它可以在同句中,也可以在不同的句子中。于是,格律诗中的复辞,有句内重复,也有句外重复。

常见的句内复辞有这样几种情况:
(1)一、三字重复:
如:
“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
“听水听风笑到家”(袁枚)。
(2)一、五字重复:
如:
“一枕新凉一扇风”(刘翰),
“不养丹砂不坐禅”(冯班),
《红楼梦》中的名句“秋花惨淡秋草黄”也是一、五字重复。
(3)二、五字重复:
如:
“不羡神仙羡少年”(袁枚),
“不爱红装爱武装”(*)。
(4)二、六字重复:
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
“浓似春云淡似烟”(纪昀)。
(5)三、六字重复:
如:
“欲把西湖比西子”(苏轼),
“暂时相赏莫相违”(杜甫)。
(6)四、七字重复:
如:
“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
“瞥地红梢更绿梢”(王又曾)。
(7)一二两字与五六两字重复:
如:
“紫薇花对紫薇郎”(白居易),
“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
“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
“断续声随断续风”(赵嘏),
“如此烟波如此夜”(舒位)等。
其中,重复的两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两个单字。
(8)一、三、五字重复:
如:清代女诗人何佩玉的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一禅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应当说,格律诗由于受到单调的平仄转换的*,句内的复辞有相应的定格。二、四字不能重复,四、六字不能重复,因为“二四六分明”。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由于对“孤平”的避忌,五言的一、三字、七言的三、五字不能重复。前面举到的何佩玉的“一字诗”中,第二句中是一、五字重复,不像第一句的一、三、五字重复,因为用的正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

  格律诗中的句外复辞格,常是表达的主题词、中心词的回环关照,其作用在强调或对比。崔颢《黄鹤楼》中,“黄鹤”一词三次重复,因为它是诗人反映的中心词,在一再强调中突出了“鹤去楼空”的感受。
卢梅坡的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梅雪争春未肯降,*人搁笔费评章。
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在梅、雪之间两相对照,以彰显各自的美妙之处。

崔护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是两年之间的比照,中间省去了“今年今日此门中”,在“人”与“花”的重复中呈现出同与不同的情景。这类复辞十分自然熨帖,正是顾炎武曾提倡的“复而不厌”的典型例证。

  除了修辞意义上的文字重复,非修辞性的重复则应当力求避免。当然,“忌同”不是绝对的。刘勰关于“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的论点,对于格律诗来说,依然是适用的。在唐宋及后世的名诗中,出现非修辞性重字的诗作为数不少。如崔颢《黄鹤楼》中,“空”两次重复,“人”两次重复,因用得自然妥帖,读来不觉重复。
程颢的《题淮南寺》和《秋月》,都是名诗,选入《千家诗》,前诗两“秋”字,后诗两“红”字,皆不影响诗的意境。
《题淮南寺》
年代:宋 作者:程颢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秋月》
年代:宋 作者: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咏 雪》
元。吴澄
腊转鸿钧岁已残,东风剪水下天坛。
剩添吴楚千江水,压倒秦淮万里山。
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
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
元人吴澄的《咏雪》,“风”、“水”、“天”三字都出现重复,但同样被人们当名诗看待。可见,“避同”也不是绝对的。

看下今人是怎样推崇这首诗的,竭尽华美词语:
吴澄的《咏雪》气魄雄奇,主要体现在真与幻的巧妙组接上。“真”指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描写现实之景,“幻”指诗人用奇特的想象勾画飘渺之境,两者自然契合,便构成了本诗雄奇壮阔的艺术意境。
  开篇交代下雪之时,“鸿钧”指自然界的时序更迭。时光流转到腊月岁末,天空飘下纷纷扬扬的大雪。“东风剪水”形象说明雪的成因。“剪”字不仅含有“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义,而且把春风人格化,仿佛这漫天雪花都由心灵手巧的春风姑娘剪水而成,这是多么富于奇想的语言!
  哈哈,有些肉麻!
  
  归纳起来说,格律诗中,要分清修辞性文字重复和非修辞性文字重复。对非修辞性文字重复要尽量避免,但并不是绝对要防止“相犯”。必要时,重复也无妨。

近体格律诗有诸多约束、规范,否则不成其为“格律”。格律诗之约束,主要在格式与韵律上,并未对所谓“重字”给以规范;而格律诗句之重字现象,其自诞生迄今已然一千五百岁了,过程中逐步演化也是在情理之中,不必过于较真的。

在这里再总结一下:
格律诗中重字,可分为:有规则重字与无规则重字。
有规则重字,主要出现于运用修辞格组缀成句中,这种修辞格皆以“有规则重字”为其特征,诸如:双声叠韵、互文、反复、复沓、顶真、错综等修辞方式。
无规则重字,其之所以重之者,盖以作者主观创作意向:
或追求某种诗旨,突出意象;或创造某种意境,强调情绪。是作手,下字掂量再三,尤不轻易,必有一番苦心,几至惨淡经营。
故诗之重字亦可融通:
格律诗苛严,作之者孰不“捻断数根须”调遣文字、游戏于古汉语之中而难罢其手。考其重字,必为一番旨意与情趣。故自盛唐以来,格律诗无规则重字的出现,均较首句用邻韵之时间与频率,既早又多。

下面举例为证:
崔国辅《怨词》: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首句互文,二句顶针,“望”字重,)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把“江北”必改“塞北”其意大差。

李白《静夜思》: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前面已讲过,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不失流传千年成不朽。

杜甫《夔州歌》: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唐险过百牢关。
老杜如此重字而且重意,是为刻意为之。巴、东重字。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原来深浅红可以这样吟咏?

杜甫《戏为六绝句》: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
两“师”词性不一,是否犯重大家可自审之。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一二句顶针,“宫”蝉联后又一个“宫”,有意重复。

韦庄《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画”“人”“心”两句三重字。

王安石《鹦鹉》:
云木何时两翅翻,玉笼金锁只烦冤;
不须强作人间语,举世何人解语言。
“人”“语”重字。

苏东坡《春日》:
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
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
春睡赏春晴,语气。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陈与义《清明》: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杨诚斋《过宝应县新开湖》:
天上云烟压水来,湖中波浪打云回;
中间不是平林树,水色天容拆不开。

陆游《冬夜闻角声》:
袅袅清笳入雪云,白头老守卧中军;
自怜到老怀遗恨,不向居延塞外闻。

唐寅《言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两句四个“不”排比,末句重一字,非重不可。真乃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江南第一才子”。

归有光《海上纪事》:
二百年来只养兵,不教一骑出围城;
民兵杀尽州官走,又下民间点壮丁。
若非如是重字,则何以鞭挞明朝弊政,“养兵”“围城” 。倒行逆施,残害百姓,却*驱逐倭寇,静海安民。

黄宗羲《不寐》:
年少鸡鸣放就寝,老人枕上待鸡鸣;
转头三十余年事,不道消磨只数声。
“鸡鸣”一词重,“重”尽读书两种境地。

重字现象,律诗、绝句,皆存在;律诗多于绝句,皆不胜枚举。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重字并非诗之病。
古人论诗,向以意为主,强调不以词害意。谢榛在《四溟诗话·六三》批评李颀“写兴以害意”时举贾岛《望山诗》: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
赵臻病其“此亦写与害意”,并未病其重字。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三一》说得干脆:“非此字不足以尽此意,则不避其险。”《姜斋诗话·十》云:举宋人咏河魨诗为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认为“神理凑合时,自然恰得。”对“春”字劈头“重”字不以为“病”。

对“重”字非议者,唯瓯北(赵翼)为先。其《瓯北诗话·诗病》云:“诗有一首中用重韵者: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青’‘白’二字,一首中重出。皆以为今人诗若是,必厌其重复,在古人正不若是拘也;然究是诗中之病也。”赵翼明知“古人正不若是拘也”却以之为“病”,爰有奉为圭臬者。

对此我们不免因有异议:
1.古人能是,今人何以不能是?
2.古人尚且不拘,瓯北何以拘之于后人?
3.瓯北既诟之以为“病”,何以作诗自染其病耶?岂不瓯北自掴赵翼嘴脸?

【赵翼(1727年(丁未年)~1814年(甲戌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学名著。】

从这点可以读出清代诗的繁荣主要是是在官庭,御制诗是其主流,这种*色彩浓烈的“诗作”以用诗品的走向可想而知了。
也就是从那个时代出现了更加严格的诗中禁用重字,原因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乡试和会试中增考“五言八韵诗一首”,自此成定式。试帖诗须用官韵,且每首仅限一韵,于题目旁注明,为得某字,取用平声,诗内不许出现重字。此规一定,便成严例。
  现在有的诗赛评委,不禁律绝禁用重字,古绝禁用重字,甚至长诗也禁重字,把满清皇帝的荒谬指令当作圣旨,不敢越过雷池一步。这就过了!
上面我们举了一些绝句使用重字的的例子。

下举几首大诗人们的律诗中重字的实例,试作说明。
我们来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是否诗仙比较豪放,不拘规矩。

那么,我们看看作诗严谨出名的诗圣杜甫的《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首诗“人”重字,“先”重字,“杀”重字,一首诗竟用了三个字的重字,岂不成了废诗?可是,《前出塞》偏偏成为千古名诗

再看,唐朝第一诗《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重字更多了。

还有**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因是纪录长征的伟大事件,这事件不得不重字。

最后强调下:
首先,力避重字;其次,可以重字;三,重在意境。特别是绝句,因为它字数少,犯了重字,内容、诗路就显得更窄了。
一般来讲,诗词因属短小文体,要求尽量节约用字,做到在有限的词汇中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因此,避重字是增内容的必要手段。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当诗意的需要不得不重字时,只有舍弃不避重字的观念,也要将就诗意。

避重字只是一种技巧,不是一种规律。我们在创作中,使用这种技巧,尽量掌握分寸:
一、是叠字句不算重字;
二、是一句之中不避重字;
三、是首联或尾联的出句和对句可用重字,以示勾连。
四、是同形不同义的字也不算重字(有时会因为简化字引起形同义不同的情况)。
但律诗的颌联和颈联因对仗缘故,*较严,是不得重字的,这点大家要注意哈。

风雅颂课件/铃歌编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22:23

六、形成回环。
如“我笑鹦鹉学舌,鹦鹉笑我,学笑”。(尹才干《笑》)

“我笑鹦鹉”与“鹦鹉笑我”形成回环,“笑”字三次重复。《世界华人三行诗精华集》云:尹才干诗歌《笑》,可谓诗词重字之典范。此诗立意,出人意料,让人“笑”不出来,创新之意寓于其中,物、事、理三象合一,一见走心。全诗12字,重复11字,读来却无重复之感,颇得自然天成之妙,可谓古今独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22:23

汉语诗词重字使用的典型范例,是中国四川作家尹才干的三行诗《笑》“我笑鹦鹉学舌/鹦鹉笑我/学笑”。 此诗立意,出人意料,让人“笑”不出来,创新之意寓于其中,物、事、理三象合一,一见走心。全诗12字,重复11字,读来却无重复之感,颇得自然天成之妙,可谓古今独步。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