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毒蛇吃了有毒蛇后有很长时间也会有毒?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7:12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9:19

不是每种蛇都会有毒的,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链等。
蛇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驱。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令你倒下。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在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易击倒蛇。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击中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的

还有,蛇的消化还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

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

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小白鼠5~6分钟即可吞食小白鼠,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观察到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

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统如咽部,以及相应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蛇主要是用口来猎食。无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颌着生的尖锐牙齿来咬住猎物,然后很快用身体把活的猎物缠死或压得比较细长再吞食。毒蛇还可靠它们的毒牙来注射烈性毒液,使猎物被咬后立即中毒而死。蛇在吞食时先将口张大,把动物的头部衔进口里,用牙齿卡住动物身体,然后凭借下颌骨作左右交互运动慢慢地吞下去。当其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时,同侧的牙齿钩着食物,便往咽部送进一步,继之另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同侧牙齿又把食物往咽部送进一步。这样,由于下颌骨的不断交互向后转动,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进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9:20

毒蛇
全世界3000种毒蛇中仅约15%被认为对人类是有毒的。在美国约有25种蛇是毒蛇或有毒性唾液分泌物,除阿拉斯加,缅因州和夏威夷外,其它各州的毒蛇都是本地的。在美国虽然每年有8000多人被毒蛇咬伤,但其中死亡者每年不到6人,大多数为儿童,老年人,某些宗教派中耍弄毒蛇的教徒和未治或治疗不力者。大多数系被响尾蛇咬伤而且几乎所有死亡者均被响尾蛇咬伤所致。被其它毒蛇咬伤的大多为铜头蛇和少数的棉口蛇(一种水中的噬鱼蛇)。珊瑚蛇占所有蛇咬伤的<1%。每年被动物园,学校,养蛇场,业余和职业养蛇者所收养的进口蛇咬伤约100例,多数被咬者为男性青年,其中50%是中毒的,而且多发生于故意玩弄蛇或使蛇恼怒的时候,咬伤的部位以四肢为最常见。

[蛇毒生理学]

蛇毒是复杂的物质,主要是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虽然酶起着重要作用,但一些更重要的蛇毒可能是分子量较小的多肽。大多数蛇毒成分似乎与受害者多种生理受体部位结合,因此武断地将蛇毒分为"神经毒素","血液毒素"和"心脏毒素"是肤浅的,可能导致临床判断的错误。

大多数北美颊窝毒蛇(响尾蛇)的蛇毒所含的毒性蛋白成分可引起局部和全身作用。这些作用可引起局部组织损害,血管损伤,溶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样(去纤维蛋白)综合征(见下文)和肺,心,肾及神经病变。响尾蛇蛇毒可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而使电解质,胶体和红细胞通过血管壁外溢到被咬部位和其它器官(如肺,肾,心以及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起初为水肿,低白蛋白血症和血液浓缩。后来,血液和体液集中到微循环而导致休克,低血压和乳酸性酸血症(lacticacidemia)。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可增加心脏和肾脏衰竭。在严重响尾蛇咬伤的病例,可见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20000/μl)或同时伴有其它凝血障碍。蛇毒引起的血管内凝血可激发去纤维蛋白综合征,而导致呕血,血尿和内出血。肾脏衰竭可能继发于低血压,溶血或血管内弥散性凝血样综合征的严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某些严重响尾蛇咬伤者可见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大多数北美颊窝毒蛇的蛇毒仅引起轻微的神经肌肉传导改变,而莫哈维和东部菱背响尾蛇的蛇毒可引起严重的神经损害。

珊瑚蛇(眼镜蛇)的蛇毒主要含有神经毒成分,可引起神经肌肉传导阻滞。由于缺乏明显的蛋白溶解酶活性,故咬伤部位的症状及体征轻微。

[症状]

蛇的类别大多数颊窝毒蛇咬伤的局部症状和体征是咬伤部位及邻近组织立即出现明显的灼痛,水肿(通常在10分钟内,很少超过30分钟)以及红斑和瘀斑。若不治疗,水肿发展迅速并可在数小时内累及整个肢体。可出现区域性淋巴管炎和肿大触痛的淋巴结并伴有受伤部位表面的体温升高。在中等度或严重响尾蛇咬伤时,瘀斑常见,在咬伤后3~6小时内出现于咬伤的部位。被东方及西方菱背响尾蛇和大草原,太平洋及树林响尾蛇咬伤后,大多数都十分严重;而被铜头蛇和莫哈维响尾蛇咬伤后则不严重。皮肤可出现紧绷,变色;8小时内通常在被咬部位出现疱疹并常可出血。这些变化通常是表浅的,因为北美响尾蛇咬伤仅局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若不治疗,咬伤处的周围坏死常见,并且周围的表浅血管可有血栓形成。大多数蛇毒作用的高峰出现于咬伤后4天之内。

全身性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出汗,发热,全身乏力虚弱,感觉异常,肌肉自发性收缩,精神状态改变,低血和休克。响尾蛇咬伤者可有橡胶味,薄荷味和金属味。莫哈维响尾蛇咬伤可引起呼吸抑制。响尾蛇蛇毒中毒可引起范围广泛的凝血异常,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按国际正常化比率测定)或部分凝血致活酶激活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或上述变化共同存在的类似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的综合征。出血可发生于被咬部位或粘膜,可见呕血,黑粪和血尿。大多数病例,血细胞比容明显上升是继发于血液浓缩的早期现象,后来可因补液和凝血障碍所致的失血而可使血细胞比容下降。在严重病例,溶血可使血细胞比容迅速下降。

珊瑚蛇咬伤时,疼痛和肿胀轻微或缺如,并且常常是短暂的。全身症状可延迟到8~24小时,创口周围常有感觉异常,数小时内肢体乏力明显。病人可有明显的虚弱和嗜睡,感觉可有变化,包括欣快感和倦睡。颅神经麻痹也可出现,包括上睑下垂,复视,视力模糊,发音障碍和吞咽困难及多涎。接着可出现呼吸窘迫和肌肉搐搦。一旦珊瑚蛇蛇毒中毒的神经效应出现,抗蛇毒素很难使之逆转,尽管给予治疗仍可持续3~6日,不治病人死于呼吸衰竭。

蛇毒中毒的程度蛇咬伤中毒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蛇的大小和种类,注入蛇毒的数量,伤口的数目,咬伤的部位和深度(例如头部和躯体咬伤比肢体咬伤严重),被咬者的年龄,体重和健康状况,咬伤和开始治疗之间的时间和被咬者对蛇毒的易感(反应)性。

在文献上有时将蛇毒中毒用数字分等级,但根据局部变化,全身症状和体征,凝血参数和其它实验检查结果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较为实用。蛇毒中毒的分级应按最严重的症状或体征或实验检查结果来分,蛇毒中毒可从轻度很快发展为重度,因此必须连续重新评估。

毒蛇牙印牙印可提示侵犯毒蛇的种类,但不能作为阳性鉴定。按蛇的颌骨解剖为基础的典型牙印模式,在现场是不被发现的。响尾蛇可留下1或2个牙印或咬伤和其它牙齿标志;单个牙印很常见。无毒蛇咬伤通常有多个牙印。

中国的毒蛇有四十余种,多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省份。蛇毒按其性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毒、混合毒三大类。

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主要含神经毒。蝰蛇、尖吻腹、
竹叶青等主要含血循毒。眼镜蛇、眼镜王蛇、腹蛇等主要含混合毒。

如今喜欢野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对野外危险,特别是动植物造成的危险往往估计不足,这些危险,尤以毒蛇最具代表性。

每个野外活动的人正确且全面地认识毒蛇和了解蛇伤防治非常必要。

先从认识的误区谈起误区一:小蛇不毒

虽然一般情况下被大蛇咬伤症状更严重,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刚孵化出不久的小蛇完全有可能比它那茶杯粗的蛇妈妈毒性大。比如大蛇捕食频繁,咬人时注毒量较少。反之,小蛇尤其是刚刚孵化的小蛇较少捕食,因此咬人时注毒量相对较多,而且小蛇大多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人凶狠。许多养蛇专业户甚至蛇类专家都吃过这个教训。

另外蛇的种类不同,毒性强弱也不同,如银环蛇的个头通常很小,但是它的蛇毒的毒性却极强。所以,哪怕遇到小蛇,也不能掉以轻心。相信每个人都看到过这样的场面:几个男生拿着大棒石头追打一只拚命逃窜的小蛇。现在应该知道,这也不仅仅是好玩。况且,蛇类本身是对人类极其有益的一种动物,我们应该尽量保护野外的每一种生物。

误区二:被蛇咬过,但是几十分钟内没有不适感,那一定是无毒蛇了

这是极其常见的认识谬误,甚至在许多网页的“野外教室”栏中也有类似误人子弟的地方。实际上,有些毒蛇咬伤后的症状要经过1到4小时才能显现出来。比如97年福建附一医院就收治了一个8岁大的小孩,他被银环蛇咬伤后4小时才出现症状,耽误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后来经各方全力抢救,仍然昏迷了一个多星期才苏醒。医院收治的这类蛇伤病人不在少数!

误区三:被蛇咬了,吾命休矣

首先必须清楚的是,野外无毒蛇占多数,被无毒蛇咬伤的人,因为精神过度紧张,也可能因惊恐而出现伤口剧痛红肿甚至昏倒的现象。这是心理暗示的结果。

即便是有毒蛇咬伤,大多数也因为多种因素的关系,毒蛇咬人时不一定放出毒液或把足够量的毒液注入人体,被毒蛇咬伤的人只有小部分中毒症状比较严重,个别人有生命危险。

掌握毒蛇的活动规律,蛇伤的预防

蛇是变温动物,它的活动与外界气温有密切联系,气温达到18度以上才出来活动。在南方通常5-10月分是蛇伤发病最高时期。特别是在闷热欲雨或雨后初晴时蛇经常出洞活动。另外这几年春夏之交洪水偏多,洪水将大范围的蛇洞淹没,也会造成陆地上无家可归的蛇增多。所以夏天雨前、雨后、洪水过后的时间内要特别注意防蛇。

蛇类的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蛇种不同,活动规律也不同,眼镜蛇,眼镜王蛇白天活动,银环蛇晚上活动,蝮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动。蛇伤也主要集中在白天9-15时,晚上18-22时。

此外蝮蛇对热源很敏感,有扑火习惯,所以夜间行路要穿长裤,用明火照亮时,要防避毒蛇咬伤。露营时应将帐篷拉链完全合上。

毒蛇怕人,受惊后会迅速逃跑,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大多由于我们没有发现它而过分*近蛇体,或无意踩到毒蛇身体时,它才咬人。因此,在适于毒蛇活动的环境中行走时,提高警惕,并做适当的防护,许多蛇伤是可以避免的。

识别毒蛇

对不同的毒蛇,防治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只有正确识别毒蛇,才能进行对症防治。

毒蛇的标志器官是毒牙,按其形态,可以分为沟牙和管牙,按其在上额骨着生的位置,可分为前毒牙和后毒牙。但是这种鉴别在应用上很不方便。另一种方法是从蛇的外形和色斑上来鉴别!

世界上最毒的十种蛇

NO。1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凶猛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干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NO。2
第二名:King Brown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学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3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Scutellatus
分布: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几内亚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NO。4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东方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6
第六名:Giant BandedSe Krait
中名:巨环海蛇
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东北部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海洋,食物以鱼类为主,卵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种虎蛇
学名:NotechisScutatus
分布:澳洲东部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两栖类为食,胎生。

NO。8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学名:NotechisAter
分布:澳洲东南部-塔斯梅尼亚岛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沙丘、海滩、草丛等地,
以两栖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9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死亡蝮蛇
学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50公分。栖息于干燥多石的灌木林,
以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10
第十名:WesternBrownSnake
中名:西部拟眼镜蛇
学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1。5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虫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9:20

不是的.从毒性这方面来分,蛇又可以分为有毒和没毒两种.有毒的比较常听说的如眼镜蛇,没毒的如泥蛇.蛇的上颔有两颗牙,有毒的蛇会分泌毒液,无毒的不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9:21

自然不是。
此外有些毒蛇的毒素对哺乳动物没威胁,比如(火)赤链。
最典型的,蟒就没有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9:22

不是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