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图为广雅中学英语组师生在讨论教材单元“主题大观念”的提取与理解。
②教研实践共同体的专家教师(左)在指导新手教师备课。 罗青 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大观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超越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通过整合和提炼零散的概念,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模式,构建起对学科的连贯理解和整体理解。为促进新课标落地课堂并发挥“大观念教学”理念在英语课程建设和日常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助力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广东广雅中学英语学科组与澳门大学研究人员组成项目组,构建起集互动交流、资源共享、教学创新于一体的线上、线下跨区域研修平台,建设大观念教研实践共同体,利用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丰富样的跨区域“大观念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创新和专业发展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加高效的学习环境。
1
信息技术奠基,打造全时空教师学习共同体
为促进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落地课堂并切实提升中学英语教师运用大观念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的能力,项目组充分整合媒体、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系统化、精细化的教师培训学习和工作坊活动:首先,通过腾讯会议、钉钉等视频会议平台,邀请国内外“大观念教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从大观念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帮助教师厘清概念,理清思路;其次,邀请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通过网络直播、慕课、专题访谈等形式介绍“大观念教学”的实践案例,分别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学业评价等环节入手,围绕语篇阅读、学习任务、跨文化交际等具体教学场景,分享如何挖掘英语学科大观念、如何将大观念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生成与应用大观念等。这些鲜活生动的案例,一方面为教师实践“大观念教学”提供了直观的范例支撑,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创新热情和行动意愿。
项目组还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聚合平台,将专家讲座、案例分享的视频资源进行系统收集、智能分类和主题标注,建立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查找便捷的可持续学习资源库,方便教师随时随地开展个性化学习。
此外,主题鲜明、形式样的线下“大观念教学”工作坊,设置了小组讨论、教学情境模拟等环节,引导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深度探讨英语学科有哪些大观念,并开展围绕大观念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们在头脑风暴中激发思维火花,在小组讨论中碰撞观点看法,在情境模拟中检验设计方案。工作坊开展的过程中,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技术还能够针对教师表达的关键词、语音语调等进行智能分析,自动生成讨论概要、发言重点等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即时调整讨论方向和互动方式。
线上培训和线下工作坊的有机融合,突破了时空界限,拓宽了教师视野,加深了教师对“大观念教学”的理解和认同。视频会议、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等便捷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培训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反馈机制更加灵活精准,学习体验更加智能,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2
信息技术支撑,开展集体备课及在线课例指导
在培训学习的基础上,项目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依托腾讯会议、钉钉等方协作平台,组织教师开展线上集体备课和“对一”(位专家对一名英语教师)的课例指导,力求在集体智慧的交流碰撞中精准查找问题症结,在个性化的对症指导中有效破解实践困境。
我们搭建了云端教研协作平台,对教师的教学需求进行“智能画像”,将教学风格、实践需求相似的教师匹配成不同的研讨小组。小组成员定期在线上开展头脑风暴、集中研讨、课例分享等集体备课活动。活动前,成员将各自设计的教学方案提交至协作平台的资源库,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方案的重难点、思路策略、资源链接等进行识别提炼,生成可视化的方案概览图,方便成员梳理思路、把握重点。活动中,成员围绕方案概览图展开深度讨论,运用可视化协作工具,从教学定位、活动设计、资源选择、考核评价等方面逐一检视每个环节,查漏补缺,优化完善。在集体智慧的交流互鉴中,教师获得了元视角和创新灵感,备课质量和教研效率显著提升。
在集体备课的同时,项目组还开展了学科专家“对一”课例指导。学科专家定期梳理教学疑问,主动为教师答疑解惑,并利用视频交流工具,开展面对面的在线研讨。在研讨过程中,专家综合运用屏幕共享、白板演示、情境模拟、远程控制等功能,针对备课方案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精准诊断与悉心指导。比如,有教师在设计语篇语法教学时发现,学生很难在语篇中辨识和理解特定的语法结构。针对这一问题,学科专家通过远程控制教师的电脑,示范如何利用语料库和文本可视化工具,生动形象地呈现语法结构在语篇中的应用特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集体备课和“对一”课例指导,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搭建了跨学校、跨地区的网络化协作平台。依托媒体、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教研内容更加精准,研讨过程更加高效,研讨结果可视可感,使得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教学指导不浮于表面。教研活动从“要我研”“要我改”转变为“我要研”“我会改”,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热情被充分激发。
3
信息技术赋能,助力教师实施“大观念教学”
在前期培训和研讨的基础上,全体项目教师开始积极探索“大观念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实践。依托信息技术,教师们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会语言运用,实现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
例如,在教学“Bridging Cultures”(架起文化桥梁)这一单元主题时,教师首先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设置了一系列围绕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究任务。学生分组在网络上搜集、整理不同国家的招牌、菜单、节日习俗等英文素材,运用文本挖掘等技术,归纳语言反映的文化内涵,总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随后,教师通过媒体技术营造虚拟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设置任务驱动型的体验式学习项目。学生扮演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在虚拟情境中与其他角色进行对话互动,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体验跨文化交际的乐趣和挑战。学生还走进社区,采访生活在身边的外国人,记录他们在中国生活的点点滴滴,了解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趣事和挑战,提炼语言应用的文化注意事项。整个教学过程从语言学习、课堂体验到社区研究,构建“语言支持内容表达、内容推动知识生成和学习”的语言学习生态,学生在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中运用语言,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领悟语言的力量,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类似的“大观念教学”实践在各班级如火如荼地开展。为进一步凝练经验,优化教学方案,项目组定期组织教师利用腾讯会议、钉钉直播等工具开展在线研讨,交流“大观念教学”心得。研讨过程中,高校相关专家和博士生等参与指导,利用媒体技术记录每位教师的研修过程、成长轨迹,形成可追溯、可分析、可视化的教师成长大数据,精准匹配培训资源,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为“大观念教学”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平台、丰富的训练样式和创新的实践路径,为英语教学变革注入了强大动力,开启了智慧课堂的崭新图景。项目组带动实验校师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持下,构建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未来教育新样态。
(作者邱玲系广东广雅中学教研处副主任兼国际部主任、正高级教师,袁睿系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29日 第05版
作者:邱玲 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