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海记者团在圆明园开启文物保护寻访之旅

2024-08-02 来源:伴沃教育

人民政协网北京7月8日电  7月5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海淀区图书馆(北馆)承办的2024年“淘·器营”系列活动之“小海记者团访海淀行业达人”活动正式启动。小记者们首站来到圆明园,采访文物考古专家陈辉,开启文物保护的寻访之旅。

圆明园是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在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科长、副研究员陈辉的带领下,小记者们来到了圆明园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正觉寺内,“传承·守望——圆明园文物保护成果展”正在这里展出。陈辉老师告诉记者们,这里目前共计展出了7根回归石柱、230余件(组)文物展品。

“我们仔细看会发现,它所展示的并不仅仅是文物或艺术品,更多的是讲述文物回家的故事。”陈辉老师带领小记者们漫步展厅,从展出的历史文献资料入手,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格局、建筑样式和主要景点。小记者们在参观和聆听过程中,边走边记重要的知识点。

近年回归的马首也正在博物馆展出,小记者们站在工艺精致的展品前,忍不住赞叹:“它的眼睛炯炯有神!”“它身上的每一根毛发都好精细啊!”陈辉老师引导小记者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马首的设计风格偏向东方还是西方?它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小记者发动小脑筋,调动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与老师和小伙伴们交流着想法。陈辉老师则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完整地回顾了马首从设计到呈现在园林中,再到流失海外,在多方努力下最终归国的历程。

“这些石柱来自于圆明园的哪个景区?”“它们用的是什么材质?”“它们是怎么回归祖国的?”在“圆明园石柱回顾展”展厅,小记者们对这些石柱的“身世”充满了好奇。陈辉老师为小记者详细讲解了7根石柱上的浮雕、纹饰的寓意和工艺价值,以及在各方密切合作中,它们历经10年,最终回到原属地的故事。

在随后的专访环节,小记者们就最关心的文物修复问题发起提问。“一些受损严重的文物,修复工作面临哪些挑战?”陈辉老师告诉小记者们:文物修复是一件考验细致和耐心的工作,一件大型文物,短则几个月完成,长则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文物修复师不仅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也需要保持对职业的热爱。

陈辉老师和蔼可亲的气质,让采访现场的气氛轻松自由。小记者们的脑袋里不断冒出新问题:文物修复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成为一名文物保护研究者?青少年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小记者们围坐在陈辉老师身边,畅言心中的疑惑。陈辉老师对小记者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表示肯定,她用讲故事的方法为小记者们讲述了圆明园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数字文化保护及流失文物的研究与追索等文物保护的成果。

在圆明园的文物保护的寻访之旅中,小海记者团的孩子们逐渐懂得了“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的道理。他们也将带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变成文物保护的传播者,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扩大文物保护工作的群众基础,为文物保护增添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接下来,小海记者团还将分批走进海淀三山五园、高新企业、红色基地、乡间稻田,对海淀不同行业的达人进行采访,深度挖掘海淀特色,展现海淀各行业的发展业绩,增强文化赋能效应,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生态等融合发展。丁楠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