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产业地理】高考地理中的基础设施!高考地理中的十九大工业问题!

2024-10-27 来源:伴沃教育

一、概念与分类

1.概念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2.分类

(1)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水运(港口、航道)、航空(机场)等运输方式相关的设施。例如,铁路轨道、公路桥梁、港口码头、机场跑道等,这些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区域的交通便利性和物流效率。

(2)能源基础设施:主要有发电站(如火力发电站、水电站、核电站等)、变电站、输电线路、油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保障了区域内的电力供应、油气输送,是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正常进行的基础。

(3)通信基础设施:像通信基站、光纤网络、卫星通信设施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对于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远程办公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社交网络、在线学习等)至关重要。

(4)水利基础设施:涵盖水库、大坝、灌溉渠道、排水系统等。水库和大坝用于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灌溉渠道保障农业用水,排水系统能有效防止城市内涝和农田积水,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5)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的供水系统、排水系统、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城市道路、公共交通设施等。这些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 地理意义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产业发展与集聚: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能源成本和信息交流成本,吸引企业集聚。例如,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原材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能够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能源供应稳定的区域有利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布局。产业集聚又能产生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效应,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2)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有助于打破区域间的经济壁垒。例如,跨区域的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能够加强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资源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得到优化配置。

2.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基础设施直接服务于居民生活。例如,完善的供水和排水系统保证居民用水安全和环境卫生;便捷的公共交通设施方便居民出行;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2)促进社会公平与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在区域间的均衡布局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在偏远地区建设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能够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享受到与发达地区相似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3.对环境的影响

(1)正面影响: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环境保护。例如,水利基础设施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可以减少污水排放对水体的污染;生态修复工程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如湿地恢复工程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负面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例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占用大量土地,破坏自然植被,导致水土流失;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力发电站)可能会产生大气污染和废渣排放等环境问题。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地形平坦的区域更有利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在平原地区建设铁路和公路可以减少工程难度,降低建设成本;而在山区建设基础设施则需要考虑地形起伏,可能需要建设桥梁、隧道等特殊工程,增加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

(2)地质条件:稳定的地质条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前提。例如,在建设大型建筑物、核电站等基础设施时,需要选择地质结构稳定的区域,以避免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对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会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和使用寿命。在极端气候(如暴雨、暴雪、高温、严寒等)频繁的地区,基础设施需要具备更强的抗灾能力。例如,在寒冷地区建设交通设施,需要考虑路面的防滑和防冻措施。

2.社会经济因素

(1)人口分布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要考虑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规划。人口密集地区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更大,建设重点通常是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例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而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可能是保障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如建设简易的交通道路和能源供应设施。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对基础设施的质量和功能要求更高。例如,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可能会建设大型的现代化港口和国际机场,以满足国际贸易和高端旅游的需求;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3)产业布局与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影响基础设施的类型和布局。例如,在工业密集区,需要建设配套的能源供应设施和货物运输通道;在农业产区,重点建设灌溉和农产品运输相关的基础设施。市场需求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导向,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配送基础设施的需求大幅增加。

四、高考考查角度

1.综合分析题

(1)要求考生分析某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例如,分析某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并提出改善建议。

(2)考查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如分析高铁建设对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案例分析题

(1)给出具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案例(如某城市地铁建设、某跨区域能源管道建设等),要求考生分析其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2)比较不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和差异,并分析原因。例如,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

工业区位=自然因素(原料、燃料、土地、水源等)+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资金、交通、科技等)+社会因素(政策、信息、环境等)

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靠近发达地区)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提供农副产品和消费市场

4.交通因素:沿交通线分布,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原料,也便于产品的输出

5.市场因素:消费水平、消费意识

6.科技因素:大学、科研单位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工业基础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环境因素: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 热力环流之外;产生污水的企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 的地区。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以布局在城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应远离城区。

二、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①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 多样化;

②因地制宜,合理、综合开发各类资源;

③消除污染,减少三废排放;

④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加强生态建设;

⑤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⑥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⑦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

1.产业转移

2.产业结构

四、工业集聚

①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 集聚效应。

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 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② 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五、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1、区位分析: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推荐关注地理图文

2、特点:

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轻工业为主;③ 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集中程度低;⑤分布在小 城镇或农村。

3、不足:

①企业之间相互竞争;②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4、调整措施:

①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②加大产品 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③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 市场;④形成规模生产;⑤树立品牌意识;⑥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⑦与国外大企业进 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六、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原因

①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

②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

③沿海为平原, 利于建厂;

④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七、"硅谷"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2.社会经济因素: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③军事定货(美 国硅谷)。

3.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 场。

4.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八、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 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4.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5、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 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 环境污染。

九、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 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 地)。

4.不足:水源不足;污染严重

5.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十、 沪宁杭工业基地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 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 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4.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5.发展方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十一、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 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 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4.不足:能源、资源不足

十二、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1.范围: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84年)(广东:广州、湛江)(广东92年沿海、沿边、沿江开放城市:珠海、深圳、汕头)、四个工业基地

2.优势条件: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 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3.发展措施: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 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十三、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1.范围: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等工业发 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2.优势条件:①工农业发达;②人口众多;③矿产、水利资源丰富;④水运得天独厚;⑤经济腹地广阔

十四、沿江大开发

1.区位因素: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 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靠近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 海可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等。

2.意义:为提升安徽制造业水平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带动两岸经济尤其是皖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 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 一步促进安徽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中部崛起的途径

①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②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③加快城市化进程,优化区域经济布局;④加快公路航空和乡村道路的建设力度;⑤发展循环经济;⑥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⑦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十六、工业集聚的影响

1.有利:

①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具有规模效应;②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③降低运费和能耗;④避免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⑤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集聚效益;⑥进行污染物集中处理。

2.不利:

①用水用地紧张②能源资源紧张③公共设施紧张 ④环境污染严重

十七、综合开发利用有色金属的措施

①利用当地的有色金属矿产和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

②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③加大资金科技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再利用能力 ;

④依托有色金属冶炼,发展硫酸制造、建材等相关产业,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

⑤治理环境污染。

十八、传统工业区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措施

① 大力发展农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降低重工业比重 ;②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十九、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措施

①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大资金科技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再利用能力;

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发展第三产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 ;

④实行战略性转移;

⑤美化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 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显示全文